聲音
可能是我在廚房,把午餐拿到微波爐加熱的走動聲。
我當初最期待的,就是回到Rotorua,我成長的地方。
這裡太陽折射的方式跟台灣不一樣,我記得好像是跟空氣中的濕度有關,讓那裡的太陽沒有這裡來的烈。
我可以無限期,舒舒服服的待在這裡,陪伴在疫情後就沒機會見到的家人。不用擔心吃的,不用自己做家事,盡情創作自己的音樂,還有做自己喜歡的事。
寂靜的夜晚,耳鳴是唯一的噪音。
人口不到六萬的小鎮沒有音樂相關的活動,幾個相識的朋友也都搬走了。店家五點就打烊。
說實話,搬回紐西蘭並不是件簡單的事。台灣的工作已經開始起飛。我這兩年終於跳脫英文教學,轉任全職的聲音設計師。
長時間流連在社群媒體上,我開始羨慕台灣的朋友們能夠相約作伴,過著充實的生活。我確實體會到有朋友的好處。
於是我決定,我得離開這裡。去比較熱鬧的地方。。。
首都威靈頓,充滿文化氣息的第三大城。
我發現,朋友都很難約。似乎人到了30歲,下班後不是累到不想出門,就是有自己的伴侶跟家庭了。
聲音
這些聲音陪伴我在威靈頓一起過日子。從早到晚,三不五時從窗外傳來的聲音。
遠方的施工
吱吱喳喳的麻雀
割草機的馬達聲
即將要降落的飛機
港口的霧角
天空盤旋的海鷗
呼嘯而過的警車
我在製作的一段台灣展覽主題曲
城市的低鳴
風吹聲
風吹聲
風吹聲
風吹聲
我有點慶幸就要回台灣了,但是也覺得自己有點可悲。當初的計畫都做到了:回來紐西蘭一年,看看家人,駐村,還有和老朋友敘舊。可是一切都是這麼平淡無奇。沒有意想不到的計畫改變,沒有令人興奮的案子或工作機會。我大可以積極一點,可是我也不太願意。
這次回來, 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藝術能力和文化認同。
這裡有不少厲害的音樂人(尤其在樂手圈子裡)。這些人並不是靠這行吃飯的。他們白天有工作,偶爾才演出。
就某方面來說,在台灣靠音樂或藝術維生比較容易。然而,持續不斷的接案子,會因創作力枯竭,導致作品品質不佳。畢竟好的創意點子不是隨手可得的。
聲音
聲音中可以聽到一個木偶劇的Q & A。這個木偶劇是關於世界二戰前,一個移民來紐西蘭的德國家庭的故事。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也不遠了。
過去兩年,我獨立創作,全心投入藝術,自信心直線上升。可是回來後的這段時間,我逐漸地懷疑自己的能力。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經驗不足,還是這裡的高手都相當的低調?
這趟回來,我覺得自己像個外來人一樣,面臨了反文化衝擊。我的外表不會引人側目,大家也對我一視同仁。但因為我已經很習慣用中文對話,講英文反而覺得很刻意。有些幽默得不到共識。這裡大家都好政治正確。
這裡物價高得離譜。快台幣300元的叉燒飯讓我非常的火大。我最多就只能買買菜,散散步,每天費心思考到底要吃什麼。這也得怪我自己對回來後找工作一事,猶豫不決。如果有了工作,我在這個城市就有比較多的選擇。
我錄了我的朋友Bernard 跟 Peter 在 Thistle Hall 的演出。因為 Bernard, 我跟威靈頓才有這麼密切的關係。我和家人是在2000年初的時候認識他的。他的即興演奏,讓我體會到玩音樂的樂趣。他在威靈頓的民俗音樂圈子裡,已經是老手了。Bernard上個月結婚。他今年69歲。
在台灣的時候,大家都很好約,不但選擇多元,夜生活也非常的熱鬧;不光是喝酒,其他方面也是非常的活躍。活動多到我都覺得不需要常出門。
如果這是我回來住了十年之後的感言,說服力會比較大。
古巴街的水藝術裝置
街頭藝人隨著Ozzy Osbourne‘瘋狂列車’跳踢踏舞
酒吧裏喝酒聊天
幾個帶著濃厚毛利口音的年輕人跟阿拉伯人對話
有個滑板手警告我未經許可,不要隨意拍攝
一群年輕的白人相互戲弄
我不喜歡在社群媒體上長篇大論,但是我很想找人分享自己的感受。我確實是在抱怨,可是我有一種解放的感覺。
我相信不少剛返國的人都跟我面臨同樣或比我更糟的困境。
我真不喜歡聽到好山好水。。。好無聊!